孙继海初错,名记称其误判,嗨球难盈利。
近期,孙继海及其旗下的嗨球少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舆论风波。嗨球少年因怀疑其旗下学员存在违反合同的行为,果断选择将他们告上法庭,并要求索赔高达266万元。这一事件立刻引发了广泛关注,网友对此事持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,一部分人表示质疑,而另一部分人则选择支持。
《体坛周报》的资深记者王勤伯对孙继海的决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。他表示,从一开始孙继海就走错了路。他指出,青训工作的本质决定了它不可能是一个能够迅速带来利润的领域。孙继海的“嗨球青训”项目可能在立项之初就存在判断失误,未能预见到其在盈利模式上的困难。这种忽视长远规划和实际可行性分析的做法,无疑为后来的问题埋下了隐患。
即使大连的法院最终裁定嗨球少年胜诉,王勤伯也认为这并不会是事情的终结。他警告说,如果嗨球在这次争议中获胜,未来当涉及到的学员如张某等球员成年后,嗨球可能面临更为复杂的诉讼问题。这些问题的复杂性和严重性,可能超出了大连金州法院的解决能力范围。
此外,王勤伯还指出了国际足联的相关规定。他解释说,非职业足球俱乐部并不具备职业球员的注册权。因此,嗨球并非职业联赛的职业俱乐部,它并没有“卖人”的资质。无论是从国际足联还是中国足协的标准来看,考虑到青训的高额成本和极低的成材率,嗨球所能获得的补偿几乎无法覆盖其支出。而且,根据国际足联的规定,球员在18岁时可以自由选择与任何职业俱乐部签约,而嗨球可能在这个过程中失去主动权,更不用说从中获利了。
对于孙继海而言,他可能会陷入一个两难的境地。如果嗨球青训的质量不佳,成材率仅能维持在国内平均水平,那么他的投资将难以回收,而竞争对手则乐于看到他的资金链断裂。反之,如果嗨球青训成效显著,培养出高水平球员,国内外职业俱乐部将在球员18岁时按照规则“合理抢人”。这无疑给孙继海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和不确定性。
有网友建议孙继海可以考虑收购一个足球俱乐部参加职业联赛。然而,王勤伯认为这一操作的风险同样很高。他解释说,如果孙继海的目的确实是能够卖出自己的青训球员,那么这将会使得成本和风险大幅增加,甚至可能导致错上加错的局面。总的来说,嗨球少年的处境岌岌可危,需要孙继海及其团队认真反思并寻找出路。